原标题:走进西安市民俗博物馆
作者:陶玉和(西安)
古城西安东城门,东门又称朝阳门,进入东城门,便是西安东大街。
东门城楼内顺城巷口,有一座东岳庙。
这是东岳庙大门,里面有一个西安市民俗博物馆,今天,我走进了民俗博物馆。
西安市民俗博物馆位于长乐门内西北角,与城墙及环城公园为邻,文化氛围极为浓厚。
其中在原东岳庙大殿原址陈列主题为“金壁辉彩——东岳庙壁画陈列”的基础展览,西侧两个临时展厅会定时更新民俗相关展览。馆内现有藏品306件(套)。
震乎出帝,“帝出乎震”这一表述源自《易经》。其中“帝”指的是万物之主,而“乎”是助词,用于连接主语和宾语。“震”则是易经八卦中的震卦,代表东方和春季,象征着新的开始和生机勃勃的状态。
“帝出乎震”可以理解为万物的开始,象征着新的时代的开始,是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的体现。这个概念强调了开始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珍惜这个阶段的时光,努力去实现目标和梦想。
庙内大殿建筑十分宏伟,东西两壁满绘大幅彩色壁画。壁画内容为楼阁仕女,具有元、明画风。该庙壁画均绘制于清朝,其中主殿壁画绘制于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左右,寝殿壁画应绘制于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左右。
殿内东两两壁之上满布大幅彩色道教壁画,题材丰富,笔法高超,为元末明初之作。后殿面阁三间,殿内东西两壁与北壁两端亦绘有彩色道教壁画,线条遒劲,色彩浓重。东院内有三教宫。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早年保护不力,现在这些壁画都有些斑驳,为保护壁画,室内也不能光线太强,所以只能大概看出点横样。
这两件应该是有规格的古建筑屋顶两端的吻兽。在古代殿堂正脊两端有正吻两只,因它口衔正脊,又俗称吞脊兽。
我进入第一展室。这里是《与花传神》的清代花盆专题展。
与花传神是指宋代画家赵昌,他擅长画折枝花卉,人们认为他能将花卉的生动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2023年12月,在西安市民俗博物馆内,开始举办以“与花传神”为主题的清代花盆展。这里展出的瓷花盆是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的藏品,色彩形式繁多,胎体釉质细腻,外观古朴高雅,受到人们欢迎。
先看康熙时期,这个时期较长,前期造型古朴,后期更显清秀。花盆以大器为主,胎体厚重而坚细,有方形、圆形、四角形、八角形、六方形、筒形等。同时,多绘有八仙祝寿、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等纹饰,青花被应用于花盆之上,色泽湛蓝清丽,赋予新的活力。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人们崇尚诗酒花茶,喜欢将自然之美与天地之间的勃勃生机安放于器物中,各种各样的花盆成为生活品质和风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上自皇室贵族,下至庶民百姓,花盆赏玩更加普及,造型不断推陈出,包括粉彩、青花、描金和不同釉色。
再观乾隆、嘉庆时期。乾隆时期的花盆器型繁多,体现盛世的典型时代风尚,新见菊瓣形、梅花形、海棠形等,大量出现青、黄、绿、紫、蓝、红、灰、金等色彩,绘满图案,华丽多姿;
嘉庆时期因袭前朝旧制,花盆器型大致相同,有较多的百花铺地。后期,瓷艺逐渐低下,器物相形见绌。
最后是道光、咸丰、同治时期。1840年,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清朝统治开始面临危机,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掠夺并焚毁圆明园。因此,在道光、咸丰、同治时期,花盆的发展陷入低谷,明显不如前朝的精美,生产数量下降,制作缺乏创新。
参观了清代花盆专题展览,大开眼界,很有收获。
闹市里有这么一处清静幽雅之处让人们放慢脚步细细品味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实在难得。
除了观赏清代花盆,这里还有品茶读书的高雅之处,家门口的博物馆,博物馆内的图书馆。
图书馆里布置有琴棋书画,让人进门便有坐下来点杯香茶或咖啡读本书或养养神的感觉。
窗明几净,阳光明媚,真喜欢这样的环境。
喜欢弈棋者也可尽兴。这里的管理员是位年轻女子,听力和语言功能都较差,但服务极为有礼有节。
这是介绍中国民间小工艺的栏板。
有兴趣还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品茗。
琴棋书画,应有尽有。
文玩把件,都很有品位和档次。
这里前后几进院落,环境非常好,几乎没有游人,抽空一定再来转转……
作者陶玉和,西安人,1970年参加工作,1973年入伍,退伍后在市公安部门工作至退休。
编辑:李勋修/宋现檩/徐文合《青烟威文学》编辑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电话:
座机:13772649650
邮箱:2217196171@qq.con
地址:陕西宝鸡市高新区高新路